问题:既然它们都受浮力,那为什么战舰一会儿浮在水面上,一会儿又沉入了水底?还有那艘潜艇,既不浮在水面上,也没有沉入水底,而是停在水面以下呢?物体什么时候浮,什么时候沉呢?
[推进新课]
一、浮沉条件
首先指明这些现象可以描述为“漂浮”“下沉”“悬浮”,规范物理语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
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观察表格会发现,受力关系中还有一种情况:F浮>G,这就是“上浮”。补充表格。
问题:物体漂浮和悬浮时,都有F浮=G,那岂不是相同了吗?
学生活动:比较分析。漂浮时,物体只有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而悬浮时,物体全部浸入了液体中。
总结易混淆的几个词语:
浸没:物体完全没入了液体中,整个物体在液面以下。
浸入:也就是“浸在”,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在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悬浮:物体在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存在于液面下任何位置。
上浮:物体正在向上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最终状态是漂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教学说明: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可以板演受力分析情况。)
问题: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放入水银中会怎样?
学生活动:有认为漂浮的,也有认为下沉的。
问题:水银有毒,我们不方便亲自试一试,但是我们知道水银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能不能利用它们的密度关系来判断?
学生活动:利用阿基米德公式的变形F浮=ρgV排和浮沉条件来分析。
漂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下沉: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悬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上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由此可判断,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却会漂浮在水银面上。
(教学说明:将浮沉情况与密度的联系补充到上表中。)
[即学即练]
农民们经常利用浮力的知识选种。当把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B.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