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
    从容说课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本文写唐雎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坚持正义,勇抗强秦,终于使秦王威风扫地,胜利完成了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基于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着重体味人物的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并探究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另外对本文运用的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和夸张、排比等辞格也应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多方品味。
    教学本文,应一“读”到底,朗读、译渎、演渎、赏读、延续、说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互动探究、激情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不同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2.了解《战国策》,了解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
    能力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赏析品味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品味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2.课本剧表演 通过表演,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法
    4.评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角色朗读课文,突出人物浯气、口吻和情态,再现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从《战国策》导入。
    设计(二)
    由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的“不辱使命”的外交家,如蔺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引出唐雎和课题。
    设计(三)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教师板书文题)
    设计(四)
    从内容导入。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让我们一睹英雄的风采。(投影显示唐雎画像)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力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魏相继被秦灭亡,其余山东六国的赵、燕,齐、楚在连年战争中早已不堪一击,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雎(jǖ) 怫(fǘ) 跣(xiǎn)  抢(qiāng)
    禄(jìn)    缟(qǎo)    傀(guī)     挠(náo)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唐雎只身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先读后译的顺序逐段翻译课文,如有疑问,小组成员共同商讨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小组展开竞赛,教师分发测试题目,每组一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以用时较短、准确率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

    材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抢地 休侵
    色挠 谢 谕 免冠徒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电,岂盲五百里哉?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不说           ②轻寡人与
    ③故不错意也         ④仓鹰击于殿上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臣而将四矣    ②天下缟素
    ③轻寡人与           ④请广于君
    (5)一词多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受地于先王     ①                            ② 仓鹰击于殿上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③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④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⑤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
拨亦灵怪矣哉                       兄何见事 之晚乎
与臣而将四矣
  ⑦
    泯然众人矣
    学生分组讨论。并抢答,师生评议,教师点拨重点虚词,明确:①虽:虽然;即使。②于:从;在;到。③以:用;把;用;因为。④也:表疑问,相当于“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表判断语气。 ⑤哉;表反问,相当于“呢”;表感叹,相当于“呀”。⑥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相当于“啊”。⑦矣: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表陈述语气,译为“了”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安陵君由一人担任,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口吻、情态。学生自由组合,先试读,并在班上范读,同学集体评议。
    5.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唐雎回忆往事的方式,讲述“不辱使命”的故事,可以合理展开想象,要讲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可稍作提示:
    开端: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发展: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高潮: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结局: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两人一组进行表演。
    2.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并列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