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猪纹陶
早期黑陶的经典之作,也反映了当时河姆渡的畜牧业水平,对研究猪的进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猪纹钵于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通体由炭黑色的陶制成。钵整体上呈长方形,但四角都具有一定的弧度,平底。两个长的边壁上各刻有一条猪纹,虽然线条较为简单,但形态却非常逼真。
这件陶器的陶质基本就是由单一的炭陶构成,胎质也较为疏松,器壁较厚,应该说还处于陶器制作的原始阶段。钵上的猪的头部向前伸而稍微有点低垂,猪嘴很长,双目圆睁着,好似在寻觅食物。猪的腹部微鼓,身上刻有简单的圆圈和叶子似的花纹,脊背上的鬃毛簇立着。从整体上看这头猪形状更像野猪,只是比野猪要温顺些,也就是说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从河姆渡出土的这件猪纹钵上的猪纹来看,猪的形态比现代家猪偏瘦、偏小,这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食物不足,人们不等猪长大就宰杀造成的。从这件猪纹黑陶钵我们可以了解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进入了定居生活,并且开始饲养猪,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那时猪的具体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