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周期表族序数标法,最后通过1-18族标法(见表1C)并提交ACS命名法委员会。同年11月获批准。在此之前,这一标法建议也提交IUPAC命名法委员会。IUPAC的无机化学命名法委员会(CNIC)从1980年初起就试图解决族数标法存在的问题,1985年CNIC公开发表了周期表18族新标法的建议,ACS和IUPAC的18族标法引起了世界各国化学界人士和专业学会的强烈反应,尤其在1984年-1986年间。
其实早在1956年,Olander就提出用O(稀有气体)-17表示周期表的18个纵行(族)(获得版权),并在1964年向IUPAC的CNIC建议。这一建议被瑞典国家化学委员会采纳,于1973年又向IUPAC正式提出,但因与1970年IUPAC的规则不符而没被采纳。此外1964年Sanderson,1980年Araneo,1983年Fluck等等都分别提出自己族序数标法建议。
IUPAC的CNIC在收到各界的意见、建议后,在1986年和1987年举行的几次会议上,IUPAC和ACS的领导人在考虑比较各种标法建议的优缺点后,以优点是对周期表的每一族都给予独一无二的,明确的标示,通过了1985年提出的1-18族新标法的建议,并由IUPAC的CNIC会长Fluck教授执笔,以“New Notations in the Periodic Table”为题,于1988年发表,并引入“无机化学命名法”红皮书新版附录,Fluck同时指出,IUPAC只能提出建议,不能制定法律。因此鼓励就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表1 几种元素周期表族序数标法
A、美国旧标法 B、欧洲标法 C、ACS建议 D、IUPAC建议
3 化学界的反响
在ACS和IUPAC提出新标法期间,各国化学界反响强烈,许多个人和团体给杂志写信或写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议。Monaghan在调研了36封发表在杂志上的信件(或文章),发现只有5封是支持18族标法的,大部分人对18族新标法持反对意见。有的认为IUPAC的建议是“倒退到黑暗的年代”,18族周期表是“四月愚人节的把戏”等等,大多数人认为IUPAC和ACS的官员没有征求化学教育界的意见,许多化学家不知道IUPAC作出的改变,但也有人认为这要归因于他们自身的冷漠,或没有阅读有关刊物。
在英语杂志上,英国中学和技术学院的教师持强烈反对意见,而在美国,提出书面意见的则主要来自大学教师。主要的反对意见是,不知道使用原有的标法存在什么问题。而18族新标法与8族周期表相比,几乎没有教学方面的价值,不能清楚显示电子构型的周期性。
1987年Monaghan为了解化学家对IUPAC的18族新标法的反应,他向美国、加拿大、德国、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化学家总共发出250份问卷调查表,结果回收82份。又向52家化学杂志的编辑发出简要问卷表,回收15份。由回收的份数较少,说明对此感兴趣者似乎不多。问卷表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需要对族序数标法进行标准化?52份回答“Yes”,12份“No”。对你是否赞同18族标法?有31份“Yes”,(以新西兰和荷兰为多)23份“No”。对你是否认为18族标法在最近的将来会广泛使用?50份“Yes”,20份“No”。但许多人指出,这取决于教材的使用,而许多教师的态度是“等着瞧”,不准备自己首先采用。对18族标法在教学方面是否是个进步?两种看法并存。认为是退步的理由之一是认为新标法的族序与价电子数之间失去联系,而赞同的认为教学上并不难,对13-18族,族数=价电子数+10。
ACS在其建议遭受尖锐批评之后,曾成立一个特设委员会进行重新调查,虽然委员会